平和的反義詞
- 粗暴 鲁莽;暴躁。 ▶《北史•刘藻传》:“秦人恃险,率多粗暴,或拒课输,或害吏长。” ▶《新唐书•裴胄传》:“是时武臣多粗暴庸人,待宾介不以礼,少失意,则以罪中伤之。” ▶《警世通言•苏知县罗衫再合》:“赵三为人粗暴。” ▶茅盾《秋收》一:“他铁青了脸,粗暴地叫骂道:‘什么希罕!光景是做强盗抢来的罢!’”
- 急躁 1.亦作“急燥”。性急,不冷静。 ▶元·吴莱《狙赋》:“急躁袭取,智虑毕输。” ▶明·张居正《女诫直解•敬慎》:“宽是不狭隘,裕是不急躁。” ▶《清平山堂话本•快嘴李翠莲记》:“婆婆性儿忒急燥,说的话儿不大妙。” ▶巴金《家》二九:“﹝觉慧﹞比哥哥更热情些,性子更急躁些。” 2.形容声音急促嘈杂。 ▶明·
- 驯善 (驯善,驯善)驯顺善良。 ▶《太平广记》卷四六三引唐·张鷟《朝野佥载》:“俗谓之桐花鸟,极驯善,止于妇人钗上,客终席不飞;人爱之,无所害也。” ▶清屈大均《广东新语•人语•黎人》:“熟岐稍驯善,其巢居火种者为干脚岐,与熟黎同俗。” ▶郭沫若《我的童年》第一篇二:“他年幼的时候,可以说只是一匹驯善的羔羊。”
- 凶残 (参见兇残,凶残)
- 凶恶 (参见兇恶,凶恶)
- 剧烈 (剧烈,剧烈)激烈。 ▶茅盾《昙》五:“父亲方面的压迫,早在她的意料中,所以从这方面来的悲哀并不十分剧烈。” ▶柯灵《香雪海•感激与祝愿》:“一九四六--一九四七年,解放战争正当剧烈的年代。”
- 暴烈 勐烈;暴躁刚烈。 ▶宋·何薳《春渚纪闻•点铜成庚》:“火延于屋,风势暴烈,不可救扑。” ▶柳青《铜墻铁壁》第十八章:“山炮连长是个硬心肠人,性格有点像他所指挥的那几门暴烈的山炮。”如:这人性子暴烈。
- 暴躁 1.遇事好发急,不能控制感情。 ▶元·张光祖《言行龟鉴》卷一:“君子所养,要令暴躁邪僻之气不设于身体。” ▶《儒林外史》第一回:“时知县此时心中十分恼怒,本要立即差人拿了王冕来责惩一番,又想恐怕危老师说他暴躁,且忍口气回去。” ▶陈登科《风雷》第一部第五十章:“你的性情暴躁,容易激动,为何不能克服呢?” 2.指急躁的情绪。
- 凶狠
- 严厉 (严厉,严厉)严肃厉害,不宽容。 ▶《后汉书•应奉传》:“﹝奉﹞纠举姦违,不避豪戚,以严厉为名。” ▶《梁书•萧景传》:“崇之以干能显,为政尚严厉,官至冠军将军、东阳太守。” ▶清·袁枚《随园诗话补遗》卷七:“海刚峰严厉孤介,而诗却清和。” ▶沈从文《萧萧》:“她脾气坏了一点,这坏处只有丈夫知道,因为她对丈夫似乎严厉苛刻了好些。”
- 凶横 (参见兇横,凶横)
- 烈性 1.刚烈性格。亦指性格刚烈。 ▶三国·魏·曹植《鹖赋》:“体贞刚之烈性,亮干德之所辅。” ▶《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•包龙图陈州粜米记》:“王丞相道:‘此人烈性梗直,微臣自去请他来,我王可重加官职,此人方可肯去用心救民。’” ▶《红楼梦》第九二回:“怪不得那一天翻出那些东西来,他心里没事人似的,敢只是这么个烈性孩子!”巴金《家》二七:“看不出鸣凤倒是一个
- 凶暴 (参见兇暴)凶狠残暴。 ▶汉·应劭《风俗通•过誉》:“伯况被发,则得就业,乡佐虽云凶暴,何缘侵己?今见辱者,必有以招之。” ▶《新唐书•顾彦朗传》:“杨守亮忌壁州刺史王建凶暴,欲逐之。” ▶宋·洪迈《夷坚丁志•要二逆报》:“姑苏村民要二,以渔为业,凶暴不孝。” ▶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回:“张纯专一凶暴,士卒心变,帐下头目刺杀张纯,将头纳献,率众
- 蛮横 补证条目1.粗暴而不讲理。▶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十七回:“周老爷把嘴凑在他耳朶边,将此事始末缘由,他如何为难,统领如何蛮横,现在想赖这笔银子的话,说了一遍。”
- 严酷 (严酷,严酷) 1.严厉;严格。 ▶《史记•酷吏列传》:“当是之时,吏治若救火扬沸,非武健严酷,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!”宋·文莹《玉壶清话》卷三:“﹝杨覃﹞弟蜕之女妻夏英公,阃范严酷,闻于掖庭。” ▶鲁迅《书信集•致孟十还》:“我因此颇慨叹中国人之评论人,大抵特别严酷,应该多译点别国人做的评传,给大家看看。” 2.残酷;冷酷。
平和意思:
1.平正谐和;调和。
▶《左传•昭公元年》:“先王之乐,所以节百事也,故有五节;迟速本末以相及,中声以降。五降以后,不容弹矣。于是有烦手淫声,慆堙心耳,乃忘平和,君子弗听也。”
▶《管子•形势解》:“明主犹羿也,平和其法,审其废置而坚守之,有必治之道,故能多举而多当。”
▶元·耶律楚材《弹相思二绝》之一:“秋思而今不入时,平和节奏苦嫌迟。”
》查看詳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