镇静的反義詞
- 惊惶 (惊惶,惊惶)亦作“惊皇”。 震惊惶恐;惊慌。 ▶《吕氏春秋•明理》:“有豕生狗。国有此物,其主不知惊惶亟革,上帝降祸,凶灾必亟。” ▶唐·韩愈《为裴相公让官表》:“承命惊惶,魂爽飞越。” ▶《宣和遗事》后集:“帝终日下拜,又饮食不进,惊皇不安。” ▶清·吴伟业《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》:“从头诉兵火,眼见尤悲怆。大军从北来,百姓闻
- 惶恐 1.恐惧,惊慌。 ▶《史记•万石张叔列传》:“建为郎中令,书奏事,事下,建读之,曰:‘误书!马者与尾当五,今乃四,不足一。上谴死矣!’甚惶恐。” ▶《北史•长孙俭传》:“客人惶恐不敢仰视。” ▶沙汀《凶手》:“当那青年走近他时,一种惶恐的颤栗,便又立刻通过他全身了。” 2.惭愧、难为情。 ▶元·李行道《灰阑记》第一摺
- 发慌 (发慌,发慌) 1.表现慌张。心里不沉着,动作忙乱。 ▶瞿秋白《文艺杂着续辑•美国的真正悲剧》:“他听见大文学家德莱赛到他办公室来见他,简直发慌得不得了,表示许多假意的殷勤。” ▶老舍《四世同堂》一:“她走路,说话,吃饭,作事,都是快的,可是快得并不发慌。” ▶巴金《寒夜》一:“不,我怕我会高兴得发慌--为什么要发慌?我真没有用!”
- 慌忙 急忙。 ▶元·王晔《桃花女》楔子:“三更前后,不知是什么人叫我三声,我在睡梦中应了三声,慌忙走出窑来看时,这窑便忽的倒了。” ▶《说唐》第十六回:“雷明看司马超这把大刀,神出鬼没,自己招架不住,慌忙要走。” ▶林海音《城南旧事》:“妈妈慌忙的又从匣子拿出别的玩意来哄我。”
- 慌乱 (慌乱,慌乱)慌张混乱。 ▶《醒世恒言•小水湾天狐贻书》:“﹝王妈妈﹞听得外边喧嚷,急走出来,撞见众人,问道:‘为何这等慌乱?’”魏巍《战斗在汉江南岸》:“他们就是这么沉着,一点也不慌乱,一会儿看看前头,一会儿听听后面。” ▶浩然《艷阳天》第一一九章:“刚谈完,就听得院子里响起一串急促、慌乱的脚步声。”
- 惊慌 (惊慌,惊慌)亦作“惊荒”。 害怕慌张。 ▶《刘知远诸宫调•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》:“知远听得道,好惊荒,别了三翁,急出祠堂。” ▶元·高文秀《襄阳会》第二摺:“玄德公自离开新野赴襄阳,被刘琮所谋,索是惊慌来也。” ▶茅盾《残冬》四:“赵阿大料不到真命天子的故事会引出这样严重的结果,心里着实惊慌。”
- 惊愕 (惊愕,惊愕)亦作“惊鄂”。 吃惊而发愣;非常震惊。 ▶《战国策•燕策三》:“荆轲逐秦王,秦王环柱而走,群臣惊愕。” ▶《汉书•霍光传》:“群臣皆惊鄂失色,莫敢发言,但唯唯而已。” ▶颜师古注:“凡言鄂者,皆谓阻碍不依顺也,后字作愕,其义亦同。” ▶唐·韦元甫《木兰歌》:“今者见木兰,言声虽是颜貌殊,惊愕不敢前,叹息徒嘻吁。”
- 激动 (激动,激动) 1.鼓动;触动。 ▶《宋书•颜竣传》:“翻戾朝纪,狡惑视听,胁惧上宰,激动闾阎。” ▶元·辛文房《唐才子传•灵彻上人》:“缁流疾之,遂造飞语,激动中贵,因诬奏得罪,徙汀州,会赦归东越。” 2.感情因受刺激而沖动。 ▶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八回:“如今看了你这番雄心侠气,竟激动我的性儿了!”巴金《家》一:“因为我
- 紧张 (紧张,紧张) 1.精神处于极度兴奋不安的状态。 ▶茅盾《色盲》五:“现在紧张的网在他心上撤去了,他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,像赏鉴什么似的踱着。” ▶曹禺《雷雨》第三幕:“屋内沉默而紧张。” 2.形势激烈或紧迫。 ▶朱德《游南泥湾》诗:“战局虽紧张,休养不可少。” ▶巴金《怀念萧珊》四:“在抗日战争紧张的时期……
- 心安
- 着急 (参见着急) 1.焦躁不安。 ▶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回:“这个当儿,张金凤更比她父母着急。” ▶鲁迅《书信集•致章廷谦》:“《游仙窟》的销场的确不坏,但改正错字之处,还是算了罢,出版者不以为意,读者不以为奇,作者一人,空着急亦何用?” 2.赶紧。 ▶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六回:“只是而今我父亲病着……如今我弟兄着急请先生替父亲医
- 兴奋 (兴奋,兴奋) 1.奋起。 ▶明·刘基《祀方丘颂》:“提三尺剑,由一旅兴奋于长淮。”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《辛亥革命•黎元洪布告山东人民文》:“曷勿及时兴奋,共襄大业?” 2.激动。 ▶鲁迅《书信集•致郑振铎》:“‘兴奋’我很赞成,但不要‘太’,‘太’即容易疲劳。” ▶巴金《灭亡》第十四章:“他异常兴奋,浑身发烧,头脑也有点
- 慌张 (慌张,慌张)恐惧紧张。心里不沉着,动作忙乱。 ▶元·郑光祖《伊尹耕莘》第一摺:“他每都急急言情状,语句意慌张。” ▶《警世通言•玉堂春落难逢夫》:“王定见老鸨留茶,心下慌张,说:‘三叔可回去罢!’” ▶《儒林外史》第三九回:“你快将葫芦酒拿到菴里去,脸上万不可做出慌张之像。” ▶柳青《铜墻铁壁》第四章:“我们时刻不要把事情估量得太简单,碰
镇静意思:(镇静,镇静)
1.持重,沉静。
▶《国语•晋语七》:“黡也果敢,无忌镇静。”
▶韦昭注:“镇,重也;静,安也。”一本作“镇靖”。
▶唐·刘禹锡《荐处士王龟状》:“古者选公族大夫,必以惇惠者教之,文敏者道之,果敢者谂之,镇静者循之。”
▶清·魏源《默觚下•治篇十一》:“以持禄养骄为镇静,以深虑远计为狂愚。”
》查看詳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