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饰的近義詞
- 化装 (化装,化装) 1.生活化妆。用妆饰品使容貌美丽。 ▶丁玲《一九三•年春上海》之二:“她的箱子也不见了,那些精緻的化装的玩意,也从抽屉里跑走了。” 2.艺术化妆。特指在戏剧、电影、舞会等表演艺术或娱乐场合中,塑造人物、角色外部形象的手段,如整饬面部形象、勾脸谱、改换服装、戴假面具等;演员上臺前涂油彩、施脂粉等,也属艺术化妆。 ▶闻一
- 装饰 (装饰,装饰) 1.打扮;修饰。 ▶《后汉书•逸民传•梁鸿》:“﹝孟光﹞及嫁,始以装饰入门。七日而鸿不答。” ▶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•风操》:“江南风俗,儿生一期,为制新衣,盥浴装饰。” ▶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十回:“沈先生只得依着女儿的言语,看着他装饰起来。” ▶魏巍《东方》第六部第三章:“小小的舞臺,经过红绿彩绸的装饰,显得十分
- 藻饰 (藻饰,藻饰) 1.修饰;装饰。 ▶《晋书•嵇康传》:“身长七尺八寸,美词气,有风仪,而土木形骸,不自藻饰。” ▶唐·刘禹锡《楚望赋》:“熙熙蔼蔼,藻饰群形。” ▶《明史•吴廷举传》:“衣敝带穿,不事藻饰。” ▶清·薛福成《出使四国日记•光绪十七年二月十四日》:“墙上藻饰精美,山上古宫,此其仅存者矣。” 2.
- 打扮 1.使容貌和衣着好看;装饰。 ▶宋·卢炳《少年游》词:“绣罗褑子间金丝,打扮好容仪。” ▶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五本第四摺:“打扮得整整齐齐,则等做女婿。”徐迟《凤翔》:“一九四九年九月……整个北京被打扮起来。 ▶新华门前,焕然一新;天安门前,雄伟庄严。” 2.指打扮出来的样子。 ▶宋·杨无咎《两同心》词:“见个人、
- 梳妆打扮 1.见"梳妆打扮"。
- 梳洗 梳头洗脸。也泛指妆扮。 ▶唐·白居易《和梦游春诗一百韵》:“风流薄梳洗,时世宽装束。” ▶宋·许棐《喜迁莺》词:“一春梳洗不簪花,孤负几年华。” ▶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•守楼》:“你们的外伺候,待我拿银进去,催他梳洗。” ▶沙汀《困兽记》二一:“等到母亲梳洗好走出卧室的时候,大家已经在温课了。”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- 点缀 (点缀,点缀) 1.加以衬托或装饰,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。 ▶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•言语》:“司马太傅斋中夜坐,于时天月明净,都无纤翳,太傅叹以为佳。 ▶谢景重在坐,答曰:‘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。’”宋·李清照《渔家傲》词:“雪里已知春信至,寒梅点缀琼枝腻。” ▶魏巍《东方》第一部第十一章:“三五株晚熟的高粱,摇曳着火红的穗子,点缀着平原的
- 梳妆 (参见梳妆,梳粧)
- 润饰 (润饰,润饰) 1.点缀,粉饰。 ▶《汉书•循吏传序》:“三人皆儒者,通于世务,明习文法,以经术润饰吏事,天子器之。” ▶宋·秦观《代贺王左丞启》:“晓达吏方,戴胄旋更于二辖;润饰儒术,平津即至于三公。” ▶宋·赵与时《宾退录》卷七:“其于当世之弊,有不能正,则依违其间,稍加润饰,以幸无祸。” 2.犹润色。
- 润色 (润色,润色) 1.修饰文字,使有文采。 ▶《论语•宪问》:“为命,裨谌草创之,世叔讨论之,行人子羽修饰之,东里·子产润色之。” ▶宋·王安石《西垣当直》诗:“讨论润色今为美,学问文章老更醇。” ▶《玉娇梨》第一回:“昨赖老先生大才润色,可谓点铁成金。” ▶鲁迅《彷徨•伤逝》:“我的工作果然从此较为迅速地进行,不久就共译了五万言,
- 粉饰 (粉饰,粉饰) 1.傅粉妆饰。 ▶《史记•滑稽列传》:“巫行视小家女好者,云是当为河伯妇,即娉取……共粉饰之,如嫁女床席,令女居其上,浮之河中。” ▶三国·魏·曹植《释愁文》:“加之以粉饰不泽,饮之以兼肴不肥。” ▶《武王伐纣平话》卷上:“有妲己,面无粉饰,宛如月里嫦娥。” 2.指文词上的修饰润色。 ▶宋·朱
修饰意思:(修饰,修饰)
1.修改润饰,使文字生动。
▶《北齐书•崔季舒传》:“文襄每进书魏帝,有所谏请,或文辞繁杂,季舒辄修饰通之,得申劝戒而已。”
▶巴金《关于<第四病室>》:“我想这样尝试一次,不加修饰,不添枝加叶,尽可能写得朴素、真实。”
2.梳妆打扮,修整装饰使仪容漂亮、衣着美观。
▶《汉书•外戚传•孝武李夫人》:“妇人 》查看詳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