琢磨的近義詞
- 切磋 亦作“切瑳”。 1.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。 ▶三国·魏·阮侃《答嵇康诗》之一:“良玉须切磋,玙璠就其形。” ▶清·汪懋麟《唐官屯阻雨舟中寄怀》诗:“惜阴在分寸,攻石须切磋。”参见“切磋琢磨”。 2.比喻道德学问方面相互研讨勉励。 ▶《荀子•天论》:“若夫君臣之义,父子之亲,夫妇之别,则日切瑳而不舍也。” ▶北
- 磨炼 (参见磨炼,磨鍊)
- 探讨 (探讨,探讨) 1.谓探幽寻胜。 ▶唐·孟浩然《登鹿门山》诗:“探讨意未穷,回艇夕阳晚。” ▶《太平广记》卷二•四引唐·谷神子《博异志•吕乡筠》:“每遇好山水,无不维舟探讨,吹笛而去。” ▶宋·赵蕃《赠于革去非》诗:“西山·南浦饫搜寻,武陵·桃源蹔探讨。” 2.探索研讨;探索讲求。 ▶唐·沈佺期《同工部李侍郎
- 斟酌 1.倒酒;注酒。 ▶《后汉书•方术传下•左慈》:“慈乃为赍酒一升,脯一斤,手自斟酌,百官莫不醉饱。” ▶唐·夷陵女郎《空馆夜歌》:“绿樽翠杓,为君斟酌。” 2.指饮酒。旧题汉苏武《诗》之一:“我有一樽酒,欲以赠远人。愿子留斟酌,叙此平生亲。” ▶宋·向子諲《梅花引•戏代李师明作》词:“同杯勺,同斟酌,千愁一醉都推却。”
- 砥砺 (砥砺,砥砺)亦作“砥厉”。 1.磨石。 ▶《山海经•西山经》:“西南三百六十里,曰崦嵫之山……苕水出焉,而西流注于海,其中多砥砺。” ▶郭璞注:“磨石也。精为砥,粗为砺。” ▶三国·魏·曹丕《以郑称为武德傅令》:“砻之以砥砺,错之以他山。” ▶唐·柳宗元《与崔饶州论石钟乳书》:“雍之块璞,皆可以备砥砺。”
- 字斟句酌 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思考。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时严谨认真精心为文、字斟句酌。
- 考虑 (考虑,考虑)思索问题,以便作出决定。 ▶巴金《新生•五月八日》:“这太突然了,我不能够马上决定。我还应该考虑。”徐铸成《报海旧闻》二五:“他说我所提出的意见很重要,关系到《国闻社》的前途,他也早考虑到了。”
- 研究 1.钻研;探索。 ▶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•文学》:“殷仲堪精覈玄论,人谓莫不研究。” ▶唐·李山甫《古石砚》诗:“波浪因文起,尘埃为废侵。凭君更研究,何啻直千金。” ▶《元史•铁木儿塔识传》:“铁木儿塔识天性忠亮,学术正大,伊·洛诸儒之书,深所研究。” ▶清·刘大櫆《漱润楼记》:“日有余暇,则又自取六艺而研究之。” ▶曹
- 参酌 (参酌,参酌) 1.犹言参考;酌定。 ▶《后汉书•曹褒传论》:“汉初天下创定,朝制无文,叔孙通颇採经礼,参酌秦法。” ▶《三国演义》第十四回:“却说张飞自送玄德起身后,一应杂事,俱付陈元龙管理;军机大务,自家参酌。” ▶鲁迅《花边文学•再论重译》:“遇到这种参酌各本而成的译本,批评就更为难了,至少也得能看各种原译本。”
- 推敲 后蜀·何光远《鉴戒录•贾忤旨》:“﹝贾岛﹞忽一日于驴上吟得:‘鸟宿池中树,僧敲月下门。’初欲着‘推’字,或欲着‘敲’字,炼之未定,遂于驴上作‘推’字手势,又作‘敲’字手势。不觉行半坊。观者讶之,岛似不见。时韩吏部·愈权京尹,意气清严,威振紫陌。经第三对呵唱,岛但手势未已。俄为官者推下驴,拥至尹前,岛方觉悟。顾问欲责之。 ▶岛具对:‘偶得一联,吟安一字未定,神游诗府,致冲大官,非敢取尤,
- 揣摩 亦作“揣摹”。 1.揣度对方,以相比合。 ▶战国时之游说术。揣度国君心思,使游说投合其本旨。 ▶《战国策•秦策一》:“﹝苏秦﹞乃夜发书,陈箧数十,得太公《阴符》之谋,伏而诵之,简练以为揣摩。” ▶汉·王充《论衡•答佞》:“仪秦,排难之人也,处扰攘之世,行揣摩之术。” ▶宋·陆游《南唐书•烈祖纪》:“有徐玠者,事温为金陵行军司马,
- 研讨 (研讨,研讨)研究探讨。 ▶唐·韩愈《进<顺宗皇帝实录>表状》:“忠良姦佞,莫不备书,苟关于时,无所不录。 ▶吉甫慎重其事,欲更研讨,比及身殁,尚未加功。” ▶宋·苏轼《寄周安孺茶》诗:“团凤与葵花,碔砆杂鱼目。贵人自矜惜,捧玩且缄椟,未数日注卑,定知双井辱。于兹自研讨,至味识五六。” ▶清·曹寅《雨夕偶怀桐皋僧走笔得二十韵却寄》:“妍媸笑
- 锤炼 (锤炼,锤炼)见“锤鍊”。
- 酌办 (酌办,酌办)斟酌情形办理。 ▶清·江藩《汉学师承记•朱笥河先生》:“奏请倣汉·熹平、唐·开成故事,择儒臣校正十三经文字,勒石太学,奉旨‘候朕缓缓酌办’。”
琢磨意思:I
1.雕刻和磨治玉、石。
▶《荀子•大略》:“人之于文学也,犹玉之于琢磨也。”
▶《史记•礼书》:“情好珍善,为之琢磨圭璧,以通其意。”
▶明·陶宗仪《辍耕录•委羽山》:“洞之侧产方石,周正光泽,五色错杂,虽加琢磨,殆不是过。”
▶清·俞樾《茶香室丛钞•万年桥》:“明·严嵩见其石色莹洁,琢磨工整而爱之。”
< 》查看詳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