订正的近義詞
- 校勘 1.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,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。 ▶唐·白居易《策林二•大官乏人》:“秘着之官,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。” ▶宋·欧阳修《书<春秋繁露>后》:“予在馆中校勘群书,见有八十余篇,然多错乱重复。” ▶胡适《重印干隆壬子本<红楼梦>序》:“他料定读小说的人决不会费大工夫用各种本子细细校勘。”
- 考订 (考订,考订)考核订正。 ▶宋·秦观《谋主》:“将有天下之事,未尝不先于谋。故考订卿士之议,参酌庶人之言,所以谋之于明也。” ▶元·揭傒斯《孔氏谱序》:“拜曲阜林庙,且因以考订其谱谍,而收其所未续者。” ▶清·沈覆《浮生六记•闺房记乐》:“若必考订其文法,是责明于垢鉴矣。” ▶刘师培《论近世文学之变迁》:“昔阳湖·孙氏,分着述与考据为二:以
- 校订 (校订,校订)校勘订正。 ▶清·王应奎《柳南随笔》卷一:“近予见宋板《大戴礼》,乃秦景旸阅本,口字并非方空圈。 ▶景旸讳四麟,系前代邑中藏书家,校订颇精审可据。” ▶清·阮元《小沧浪笔谈•孔编修广森<大戴礼记补注>序》:“近时戴东原编修、卢绍弓学士,相继校订,蹊迳渐闢。” ▶巴金《一颗红心--悼念曹葆华同志》:“他基本上恢复了视力以后,又拿
- 厘正
- 修正 (参见脩正) 1.遵行正道。 ▶《汉书•贾山传》:“举贤以自辅弼,求修正之士使直谏。” ▶《汉书•辛庆忌传》:“光禄勋庆忌行义修正,柔毅敦厚,谋虑深远。” 2.指遵行正道的人。 ▶《荀子•修身》:“谄谀者亲,谏争者疏,修正为笑,至忠为贼,虽欲无灭亡,得乎哉?” 3.治理。 ▶《荀子•王霸
- 改正 I把错误的改为正确的。 ▶《汉书•谷永传》:“不求之身,无所改正……是循不享之迹,无谢过之实也,天责愈深。” ▶宋·何薳《春渚纪闻•作文不惮屡改》:“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,贴之墙壁,坐卧观之,改正尽善,方出以示人。” ▶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二二回:“此刻天下的大势,倘使不把读书人的路改正了,我就不敢说十年以后的事了。” ▶巴金《纪
- 勘误 (勘误,勘误)校正书刊中文字上的错误。如:勘误表。
- 更正 改正已发表的谈话或文章中有关内容或字句上的错误。 ▶宋·司马光《涑水记闻》卷三:“奏其有不当,则驳下更正之。” ▶明·沈德符《野获编补遗•礼部•命名禁字》:“本朝正德初,刘瑾盗柄时,亦矫诏禁官民名字有天字者,俱更正之。” ▶孙犁《秀露集•谈校对工作》:“我在这里特意提一下,算是为自己的文章,作个更正。”
- 矫正 (矫正,矫正)改正;纠正。 ▶《汉书•李寻传》:“先帝大圣,深见天意昭然,使陛下奉承天统,欲矫正之也。” ▶《南史•刘穆之传》:“穆之斟酌时宜,随方矫正,不盈旬日,风俗顿改。” ▶唐·王勃《上吏部裴侍郎启》:“苟非可以甄明大义,矫正末流,俗化资以兴衰,家国繇其轻重,古人未尝留心也。” ▶鲁迅《花边文学•看书琐记(三)》:“用笔的人以为一做批
- 刊误 (刊误,刊误) 1.订正讹误。亦有以“刊误”为书名者。如《新唐书•艺文志三》载有李涪《刊误》二卷,《宋史•艺文志一》载有刘攽《汉书刊误》四卷。 2.刻印造成的文字讹误。 ▶郭沫若《李白与杜甫•杜甫与岑参》:“可能是杜甫没有记准确,也可能是‘十年许’的笔误或者刊误。”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- 校正 1.古代管理马匹的官。 ▶《左传•成公十八年》:“弁纠御戎,校正属焉。” ▶杨伯峻注:“襄九年《传》‘使校正出马’,则校正为掌马之官。 ▶《周礼•夏官》有‘校人’,职掌与校正相同。”参见“校人”。 2.校书、正字二官名的连称。 ▶《新唐书•百官志一》:“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……十曰雠校精审,明于刊定,为校正之最。”
- 刊正 犹校正。 ▶《后汉书•卢植传》:“﹝卢植﹞专心研精,合《尚书》章句,考《礼记》失得,庶裁定圣典,刊正碑文。” ▶《新唐书•颜师古传》:“俄拜祕书少监,专刊正事,古篇奇字世所惑者,讨析申孰,必畅本源。” ▶元·黄溍《日损斋笔记•辩史》:“谨识于此,以俟后之秉史者刊正焉。”
- 勘正 1.审问核实。 ▶《警世通言•万寿娘报仇山亭儿》:“押下司理院,绷爬吊拷,一一勘正,三人各自招伏了。” 2.校正,纠正。 ▶鲁迅《书信集•致许寿裳》:“文求堂所印《选集》,颇多讹脱,前曾为之作勘正表一纸。”
订正意思:(订正,订正)
谓校订、改正文字或计算中的谬误。
▶《宋书•礼志一》:“其书文清义约,诸所发明,或是《左氏》、《公羊》所不载,亦足有所订正。”
▶宋·刘挚《谢馆职启》:“小言之则订正国籍文字之异同,大言之则预闻朝廷政事之论议。”
▶清·周亮工《又与高康生书》:“文选烦足下订其讹字,即一圈一点,皆烦订正。”
▶孙犁《澹定集•<幸存的信件>序》: 》查看詳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