愤怒的近義詞
- 愤懑 (愤懑,愤懑) 1.亦作“愤满”、“愤闷”。抑郁烦闷。 ▶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恐卒然不可为讳,是僕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。” ▶《后汉书•蔡邕传》:“臣不胜愤满,谨条宜所施行七事表左。” ▶南朝·宋·谢灵运《庐陵王墓下》诗:“道消结愤懑,运开申悲凉。” ▶唐·白居易《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》:“愤闷胸须豁,
- 气忿 (气忿,气忿) 1.同“气愤”。 ▶《说唐》第七回:“我不过见他打了金甲、童环,一时气忿,与他交手,何苦坏他名职?”鲁迅《故事新编•理水》:“鸟头先生气忿到连耳轮都发紫了。”参见“气愤”。 2.身份,体面。 ▶元·关汉卿《哭存孝》第二摺:“则俺这叫爹娘的无气忿,今日个嫌俺辱末你家门。”
- 愤恨 (愤恨,愤恨) 1.愤懑悔恨。 ▶汉·王充《论衡•死伪》:“田蚡独然者,心负愤恨,病乱妄见也。” ▶明·王守仁《教条示龙场诸生》:“发其愧耻愤恨之心。” 2.愤怒痛恨。 ▶《后汉书•南匈奴传》:“比不得立,既怀愤恨。” ▶《北史•贺拔胜传》:“是岁,胜诸子在东者,皆为神武所害。 ▶胜愤恨,因动气疾
- 盛怒 1.大怒。 ▶《国语•鲁语上》:“寡君不佞,不能事疆埸之司,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,敢犒舆师。” ▶《史记•张丞相列传》:“昌为人吃,又盛怒,曰:‘臣口不能言,然臣期期知其不可。’”明·沈德符《野获编•科场•会场搜检》:“李以乙科起家,叶偶不记忆,遂触其盛怒,立命去衣痛笞二十。” 2.战国·楚·宋玉《风赋》:“盛怒于土囊之口。”后因以“盛
- 愤慨 (愤慨,愤慨)亦作“愤忾”。 1.愤恨感慨。 ▶《世说新语•言语》“陶公疾笃,都无献替之言,朝士以为恨”刘孝标注引王隐《晋书》载晋·陶侃《临终表》:“臣年垂八十,位极人臣,启手启足,当复何恨!但以余寇未诛,山陵未复,所以愤慨兼怀,唯此而已。” ▶《晋书•儒林传•范弘之》:“每读其事,未尝不临文痛叹,愤忾交怀。以今况古,乃知一揆耳。”
- 朝气 (朝气,朝气) 1.早晨的阳气。比喻军队初来时的士气。后用以指精神振作、力求进取的气概。 ▶《孙子•军争》:“是故朝气锐,昼气惰,暮气归。故善用兵者,避其锐气,击其惰归。” ▶杜牧注:“阳气生于子……晨朝阳气初盛,其来必锐。” ▶陈皞注:“初来之气,气方盛锐,勿与之争也。” ▶明·史可法《请出师讨贼疏》:“大变之初,黔黎洒泣,绅士
- 生气 (生气,生气) 1.道教认为,从半夜至次日中午之气为“生气”。区别于从日中至半夜之“死气”。 ▶晋·葛洪《抱朴子•释滞》:“夫行气当以生气之时,勿以死气之时……死气之时,行气无益也。” ▶《礼记•月令》:“﹝季春之月﹞是月也,生气方盛,阳气发泄,句者毕出,萌者尽达,不可以内。” ▶《韩诗外传》卷一:“故不肖者精化始具,而生气感动,触情纵欲,反
- 义愤 (义愤,义愤)被违反正义的事情所激发的愤怒。 ▶《后汉书•逸民传序》:“汉室中微,王莽篡位,士之薀藉义愤甚矣。” ▶清·龙启瑞《粤西团练辑略序》:“威令之迫于上者鲜效,义愤之激于民者有功。” ▶毛泽东《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》:“虽然对于这些坏人坏事有一些瞭解,但熟视无睹,不引起义愤。”
- 恼怒 (恼怒,恼怒) 1.愤怒,生气。 ▶元·无名氏《千里独行》第二摺:“你嫂嫂言语的是紧,叔叔你恼怒无休。” ▶《西游记》第五八回:“我忍不住恼怒,一杖打死,原是一个猴精。” 2.惹怒。 ▶元·戴善夫《风光好》第一摺:“吾不与妇人同食,教他靠后,休要恼怒小官。”
- 气愤 (气愤,气愤) 1.生气愤恨。 ▶《南史•胡蕃传》:“蕃气愤,率左右十二人乘小船径往。” ▶清·李渔《奈何天•软诓》:“我替你气愤不过,几时走将过去,讥诮他一番纔好。”也指因生气而表现出来的愤慨情绪。 ▶叶圣陶《夜》:“他们两个都和善,到这儿满脸的气愤,可还是透着和善。” 2.情绪激愤。 ▶唐·张说《吊国殇文
- 怫郁 (怫郁,怫郁)亦作“怫悒”。 忧郁,心情不舒畅。 ▶汉·东方朔《七谏•沉江》:“心怫郁而内伤。” ▶《汉书•邹阳传》:“太后怫郁泣血,无所发怒。” ▶三国·魏·曹操《苦寒行》之一:“我心何怫郁,思欲一东归。” ▶明·李贽《方竹图卷文》:“非谓其有似于有斐之君子而君之也,直怫悒无与谁语,以为可以与我者唯竹耳。” ▶茅盾《
- 发火 (发火,发火) 1.起火;燃火。 ▶《三国志•吴志•周瑜传》:“盖放诸船,同时发火,时风盛勐,悉延烧岸上营落。” ▶清·顾炎武《日知录•土炕》:“北人以土为床,而空其下以发火,谓之炕。” 2.指引火。 ▶明·陶宗仪《辍耕录•发烛》:“杭人削松木为小片,其薄如纸,镕硫黄涂木片顶分许,名曰发烛,又曰焠儿,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
- 愤激 (愤激,愤激) 1.愤怒激动。 ▶汉·荀悦《汉纪•高祖纪二》:“士卒皆有愤激之气,救败赴亡之急,以决一旦之命。” ▶《资治通鉴•晋安帝义熙七年》:“﹝刘毅﹞及败于桑落,知物情已去,弥复愤激。” ▶蒋光慈《短裤党》四:“但是粗笨的工人群众越受屠杀越愤激,越受压迫越反抗。” ▶叶圣陶《多收了三五斗》:“而不粜那已经送到河埠头来的米,却
- 震怒 盛怒,大怒。旧常用于君主。 ▶《书•泰誓上》:“皇天震怒。” ▶《后汉书•党锢传序》:“于是天子震怒,班下郡国,逮捕党人,布告天下。” ▶宋·秦观《朋党上》:“东汉钩党之狱,海内涂炭二十余年……人主不复察其邪正,惟知震怒而已。” ▶刘半农《学徒苦》诗:“哌哌儿啼,主妇震怒。”
- 激愤 (激愤,激愤) 1.激励发愤。 ▶《孔子家语•困誓》:“吾闻之,君不困不成王,烈士不困行不彰,庸知其非激愤厉志之始于是乎在。” ▶《后汉书•桓帝纪》:“激愤建策,内外协同。” 2.谓情绪激动,心情郁结。 ▶《三国志•蜀志•李严传》:“十二年,平闻亮卒,发病死。 ▶平常冀亮当自补复,策后人不能,故以激愤也。”
- 气恼 (气恼,气恼) 1.发怒,生气。 ▶《儒林外史》第四三回:“汤大爷、汤二爷领得落卷来,正在寓处看了气恼,只见家人从贵州·镇远府来,递上家信。” ▶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六五回:“他儿子去了许久,方才醒来,任从气恼暴跳,终是无法可施。” ▶鲁迅《书信集•致曹靖华》:“近来记性,竟大不如前,作文也常感枯涩,真令人气恼。”
愤怒意思:(愤怒,愤怒)
因极度不满而情绪激动。
▶《汉书•魏相传》:“争恨小故,不忍愤怒者,谓之忿兵,兵忿者败。”
▶《南史•檀道济传》:“道济见收,愤怒气盛,目光如炬,俄尔间引饮一斛。乃脱帻投地,曰:‘乃坏汝万里长城!’”
▶《资治通鉴•后晋齐王开运二年》:“军士皆愤怒,大唿曰:‘都招讨使何不用兵,令士卒徒死?’”明·方孝孺《与友人论井田书》:“且王莽之乱,非 》查看詳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