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使的近義詞
- 即使 表示假设的让步。 ▶《三国志•魏志•陈思王植传》“文帝即王位,诛丁仪、丁廙并其男口”裴松之注引三国·魏·鱼豢《魏略》:“丁掾,好士也,即使其两目盲,尚当与女,何况但眇?”清·顾炎武《日知录•文章摹仿之病》:“近代文章之病,全在摹倣。即使逼肖古人,已非极诣,况遗其神理而得其皮毛者乎?”吴曾祺《涵芬楼文谈•读子书第三》:“或全书尽出伪托,或真伪各半。且即使皆真,而言之纰缪者已不少矣。”
- 借使 1.假设连词。假如,倘若。 ▶汉·贾谊《过秦论下•事势》:“藉使秦王计上世之事,并殷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,后虽有淫骄之主,犹未有倾危之患也。” ▶晋·陆机《<豪士赋>序》:“借使伊人颇览天道,知尽不可益,盈难久持,超然自引,高揖而退,则巍巍之盛,仰邈前贤,洋洋之风,俯冠来籍。” ▶宋·司马光《论衙前札子》:“借使今日家产直十万者充衙前,数年之后,十万者
- 若是 1.如此,这样。 ▶《仪礼•有司彻》:“司马在羊鼎之东,二手执桃匕枋以挹湆,注于疏匕,若是者三。” ▶《史记•老子韩非列传》:“吾所以告子,若是而已。” ▶唐·刘长卿《北归入至德州界偶逢洛阳邻家李光宰》诗:“华髮相逢俱若是,故园秋草复如何?”清·戴名世《凌母严太安人寿序》:“夫达官贵人之名,果足以为亲重乎?若是者,吾亦以为非是。”
- 假若 1.如果。 ▶晋·袁宏《后汉纪•桓帝纪下》:“假若上之所为而民亦为之,向其化也,又何诛焉?”元·无名氏《桃花女》第一摺:“假若星官不来呵,你着我等到多蚤晚也?”老舍《茶馆》第一幕:“假若真打起来,非出人命不可。” 2.即使。 ▶元·无名氏《村乐堂》第一摺:“休休休,人到中年万事休……假若我便得些自由,没揣的两鬓秋,争如我便且修身闲袖手。”
- 假如 1.如果。 ▶汉·荀悦《汉纪•成帝纪一》:“假如单于初立,欲委身中国,未知利害,使人诈降,以卜吉凶,如受之,亏德沮善。” ▶唐·韩愈《论佛骨表》:“假如其身至今尚在,奉其国命来朝京师,陛下容而接之,不过宣政一见,礼宾一设,赐衣一袭,卫而出之于境,不令惑众也。” ▶元·无名氏《千里独行》楔子:“俺如今假如多有些军兵,便可与他拒敌。” ▶叶圣
- 如果 连词。表示假设。 ▶《前汉书平话》卷上:“如果不利,截旗营前,以定胜败验之。” ▶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六回:“如果文章会做,我提拔他。” ▶吴运铎《把一切献给党•入党》:“一个人,如果是真心革命,就不会让个人主义的灰尘迷住眼睛。”
- 倘使 假如;如果。 ▶唐·骆宾王《上郭赞府启》:“倘使陈留逸调,下探柯亭之篠,会稽阴德,傍眷余溪之蔡;则迴眸之报,不独着于前龟,清亮之音,谁专称于往笛。” ▶鲁迅《野草•希望》:“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‘虚妄’中,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,漂渺的青春,但不妨在我的身外。” ▶巴金《<巴金选集>后记》:“读者倘使能够拿过去跟今天比较,或者可以得到一点点并非消极的东
- 倘若 假如,倘或。 ▶唐·牛僧孺《玄怪录•顾总》:“君昔汉公卿,未央冠群贤。倘若念平生,览此同怆然。” ▶元·关汉卿《哭存孝》第一摺:“倘若索战,俺两个死不打紧,着人知道呵,不坏了阿妈的名声!” ▶《红楼梦》第五八回:“倘若不叫上他的亲人来,只怕有混账人冒名领出去。” ▶鲁迅《书信集•致颜黎民》:“必须如蜜蜂一样,采过许多花,这才能酿出蜜来,倘若叮在一处,
假使意思:
1.如果。
▶《史记•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假使臣得同行于箕子,可以有补于所贤之主,是臣之大荣也,臣又何耻?”
▶《三国志•魏志•张既传》“使参军成公英督千余骑挑战……斩首获生以万数”裴松之注引晋·鱼豢《魏略》:“会遂(韩遂)死,英降太祖……英乃下马而跪曰:‘不欺明公,假使英本主人在,实不来此也。’”
▶《京本通俗小说•拗相公》:“假使当年身便死,一生真 》查看詳細